發動機技術的落后曾一直是制約*自主品牌快速汽車發展的*瓶頸,但近日隨著華晨汽車、長城汽車等在此核心技術上實現了突破,自主品牌車企在發動機研發上已進入新的階段性高潮。
6月26日,華晨剛剛推出了*臺自制發動機———1.8T渦輪增壓發動機;7月初,國內*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控高壓共軌柴油發動機———長城TC“智能節油王”INTEC上市;9月,吉利即將推出的一款代號為FC-1的新車,將會搭載其自主研發的1.8升VVTi全鋁發動機;奇瑞也已宣稱,1.8T渦輪增壓發動機將于2007年8月正式投產。
今年下半年,上汽也將啟動自主品牌的發動機項目,計劃年產15萬臺發動機,既用于出口,也用于國內市場銷售,并計劃在2009年形成30萬臺年生產能力。
與此前上市的國產發動機不同,此次無論是華晨的1.8T渦輪增壓發動機或長城的TC“智能節油王”發動機,都依托與國外*專業公司的聯合研制,在技術性能等方面均實現了質的飛躍。據介紹,華晨投產的1.8T系列發動機,由華晨聯手世界三大權威內燃機研發機構之一———德國FEV發動機公司歷時三年打造而成。而長城TC“智能節油王”INTEC系列發動機是由長城汽車與歐洲柴油發動機設計公司合作開發。
據了解,目前華晨1.8T已經開始裝配尊馳汽車,并即將配套華晨新車駿捷,而長城哈弗等也將裝配TC電控高壓共軌柴油機。
分析人士認為,從華晨1.8T和長城TC柴油機的性能看,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因搭載“洋心臟”而長期受制于人、有市場沒能力供貨的局面有望改變,自主品牌車企有望在短時間內彌補“心臟”的缺陷。無論華晨、長城、吉利、奇瑞等,都將從新發動機項目上受益匪淺。
但是,另有業內專家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指出,隨著一款新發動機的量產,相關問題也將涌現,比如配件的成本是否太高、質量是否達標、零件供應是否及時,以及與底盤、變速箱等其他核心部件是否匹配等等,沒有整合研發和更集中、更精益的配套體系支持,自產發動機相對于外購品牌的優勢很快會被成本的負擔所抵消。
來源:東方早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