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不局限于考研的某一科目學習方法,而是適用于國內普遍的應試教育備考技巧。所以建議考研的同學,都可以讀一讀,再反思自己是否有 值得改進的地方。 10月進入了考研的中后期,大部分同學都會從“理解知識”的階段逐漸過渡到“記憶知識”的階段。特別是政治和文科性質的專業課,還包括英語作文,這些內容都具有較大的背誦壓力。 回顧我們的高考,文科生有歷史、政治兩門“強記憶”性質的課程,即使地理對抽象思維有一定要求,但也有很多依賴于記憶。但理科生的高考,成績高低就都是由智商決定的嘛?以學長的個人經歷總結來看,更多的也是拼記憶力比較多。或者說,考清華北大的理科專業,可能離不開一定(較高)的智商基礎,但通過“可以記憶更多的知識點”,考個還可以的學校,希望還是蠻大的。比如高中化學,其實總是在考固定的一些知識點,只要你把大部分的化學方程式、化學物品的特性等內容記牢,那么考試不會太難的。 高考不是我們今天的討論重點,我們是要說“記憶力并不全是天生決定的”。 不可否認,一個人的記憶力水平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,也會限制一個人后天的學習和考試表現。但更多時候,記憶力水平接近的人,背誦或記憶知識的效率不一樣,主要還是方式或方法的區別。 這些方法并不是什么秘籍,我寫完你們就會覺得是“老生常談”。但老生常談,并不代表你做到了。你表現不好,恰恰可能是你連這些基本的技巧都沒做好。 (1)總結框架:從整體到局部,先背“枝干和骨架”再填充“細節和血肉” 比如背誦作文,老師肯定教過我們“列提綱”,列出文章段落結構和各段落的主要論點,再去背誦肯定效率會提高不少。這也是學長在背誦考研英語作文的文章中,所提過的,“先背中文論點和結構,再背誦英文的語句”。 比如背誦一本專業課書,必然是要先“列出一本書的框架和主要內容”,最精簡的可能是目錄。但目錄往往邏輯不夠符合記憶規律,因為目錄由淺至深利于教學。但一本書還可以按照其他結構去總結出主要的框架,比如“從理論到應用的順序”、“歷史發展順序”等方式。你總結出一本書的主要框架,再不斷去記憶和回顧每一個分支章節的具體內容。這樣的記憶也可能更省力的。 (2)做題記憶:做題所能激發的記憶效率,是遠超過讀(口)和看(眼)的。 因為參與的“器官”最多啊,做題需要你動筆(手)、默讀題(眼)、計算或區分備選答案的邏輯思考(腦子)。盡管學長無法更準確的拿出什么大腦小腦、左腦右腦來用科學方法論證這個過程。但我就是敢說,朗讀和看書絕對是遠遠比不上做題的記憶效率。 很多時候,當你讀或看太多內容,其實會麻木。可能只是在機械的動嘴或眼睛,大腦可能已經睡著了。所以才會出現“早讀打瞌睡”、“看書打瞌睡”,但極少出現“做題打瞌睡”。 大方法上主要是以上兩種,學長用的最多,感觸最深。具體記憶過程中,對某個知識點有心得,我會用各種小方法去努力記住它。 比如“諧音”,高中化學元素周期要背吧?常見的”鈉鎂鋁硅磷”這五個元素,很多人讀了很多遍也記不清順序或者不能抗遺忘。我們化學老師說“那美女歸您”。這段化學元素,我記的還挺多年啊....(為了學習啊,沒有惡意哈哈哈哈) 比如“語境理解或辨析記憶”,理解知識點的“本質或原理”,自然能夠更好的記憶住知識點。比如政治live當時講過的這道題,恰當的理解不同“修飾詞”的區別,下次遇到就能辨認出正確錯誤選項。并不需要能夠背誦完整知識點,只需要遇到會辨析即可。 比如上題的“憲法保障是基礎,司法保障是*防線”。只要稍微思考,就能知道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必然是“基礎或前提”。司法則是民警、仲裁等行政手段調解失敗,鬧上法庭了,我覺得理解成“*選擇/防線”也不難,不會需要特別去記憶。篇幅有限,其他就不展開了。 所能想到的經驗或記憶心得,大概如上。 但我不是說“朗誦或看書”這種方法就是錯的或用不得。只是說,為了比對手更優秀,我們要努力去尋找更多高效率的方法。確實沒有方法了,那也還得用最差的方法去記憶。 以上方法大致講完,確實很多人會覺得“道理我都懂啊”,老生常談嘛。可是為什么很少人能實踐呢? 因為“執行力”是很難的一種要求,這些方法不是現成的,往往需要動腦思考或尋找。而人的天性是懶惰的,所以多數人容易陷入“戰術上的勤奮,掩飾自己戰略上的懶惰”。戰術的勤奮,可能是指每天15個小時,拿著政治大綱 解析讀了半年了,吐槽這么拼為何還沒記住。戰略上的懶惰,就是你可能只是照搬了一些簡單易操作的經驗,卻很少自己去總結或尋找更好的復習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