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畢業生在中專報名的過程中,很多人為報考院校頭疼,不知道該報考哪個院校,不知道院校好不好,今天長沙湘江科技中等職業學校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,供大家參考。 【春季招生】長沙湘江科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對象
長沙湘江科技中等職業學校是經湖南省教育廳批準、*教育部備案,由長沙市教育局負責管理的全日制中專學校;原湖南中山幼教中專和湖南紅燭女子中專先后于2000年6月與2001年9月并入我校;學校自1980年創辦以來,堅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、路線,以辦學嚴謹、管理規范、教學*而嬴得了社會的贊同;曾多次被評為"*民辦學校";*人民廣播電臺、湖南日報、*青年報、長沙晩報等新聞媒體,曾多次以大量篇幅報道我校注重教學質量、注重素質教育、既重培養又重推薦、以及畢業生倍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典型事跡。
中等專業學校
中等專業學校,簡稱中專,是指經*有關*依法批準設立,實施全日制中等學歷教育的職業學校,包括公辦和民辦的普通中專、成人中專、高等院校附屬的中專部等。從學校分類上看,中等職業學校有四類:職業高中、普通中專、成人中專和技工院校。按照《職業教育法》等規定和國務院現行的"三定"方案,職業高中、普通中專和成人中專歸教育*管理。
開設專業
音樂、美術設計與制作、商務英語、會計、旅游服務與管理、計算機應用、電子商務。(幼、少教育培訓方向、涉外文秘方向、銀行服務方向、3D打印方向、移動互聯網方向、機器人應用維護方向、UI設計方向、網絡營銷方向、城市軌道交通服務方向、航空服務方向、軟件信息與管理方向)、音樂(幼、少教育培訓方向) 每年招生人數1000人左右
發展歷程
長沙湘江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創建于1980年,原湖南中山幼教中專和湖南紅燭女子中專先后于2000年6月與2001年9月并入我校,我校為湖南達益教育集團旗下的全日制新型綜合職業學校。
學校榮譽
學校自創辦以來堅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路線,以辦學嚴謹、管理規范、教學*贏得了社會的廣泛,*人民廣播電臺、湖南日報、*青年報、長沙晚報等新聞媒體多次進行了專題報道,曾多次以大量篇幅報道我校注重教學質量、注重素質教育、既重培養又重推薦、以及畢業生倍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典型事跡。
辦學特色
學校秉承"崇德、敬業、博學、多能"為校訓,堅持"以人為本、特色強校、質量興校"為辦學理念,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,以校企合作為辦學模式,以高品質定向就業和高質量升學為培養目標。
管理方面
我校以小班教學 為主 ,每一班 由40 -50 人組成 ,每班 由一名 輔導員 和一名 教員 負責管理 。
對口升學班
【什么是中職對口升學?】
對口升學是*從高校招生計劃中選擇部分專業,設定專門指標,對希望繼續深造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對口專業的考試,為*的中等職業類學生提供上*深造的機會。對口考試科目為:文化基礎課程與對應專業基礎課程。
專業設置
1、幼兒保育:幼兒保育方向
2、藝術設計與制作:幼、少兒教育方向、裝飾裝修工程方向、平面設計方向、服裝設計與美妝方向;
3、計算機應用:5G通訊方向、移動互聯網應用方向、UI設計方向、3D打印方向;
4、電子商務: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方向;
5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: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方向;
6、旅游服務與與管理: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;
7、音樂表演:音樂表演方向
職業教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優勢:
1、能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,只要擴大宣傳,就會有更多的人參加進來,培養更多適銷對路的社會勞動者;
2、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了,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享受幾乎同樣的政策條件,甚至傾斜;
3、目前,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得到長足的進展,讓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去培養更多的技能型、實干型人才;
4、因地制宜,職業教育的發展緊緊依靠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,培養地域經濟所需要的人才;
5、破除傳統觀念的桎梏,營造人人學技能的社會新風尚。
6、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升學體系,除了現有的大專學歷外,可以設立職業教育的本科學歷及至研究生教育,在興辦職業教育方面,*將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傾斜。
所以,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是非常美好的。
招生對象及政策
1、招生對象和報名條件:凡2022屆合格(各科*成績合格以上,不含E)應屆*畢業生均可報考我校,要求思想品德好,身心健康,無傳染性疾病,無紋身。所有專業學生均需面試,航空服務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,要求形象氣質佳,其中男生身高170cm-180cm,女生身高160cm-170cm。
2、凡報考我校的長沙市區*畢業生必須將我校填報為*志愿,以保證正常錄取.
3、外地學生需持當地教育主管*升學成績證明或*畢業證,到招生辦公室報名,辦理有關手續。
4、學校面向*招生,所有學生按照*、省市相關政策免學費入學。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學生,除免學費外,前二年還可按當年政策享受*助學金(2000元/人.年);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,可申請困難補助。另外學校設立"幫困保學助學金",對家庭貧困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提供扶助和獎勵,確保學生完成學業。